• 索 引 号:XM00103-02-00-2025-154
    • 备注/文号:厦工信建函〔2025〕30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10-14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6006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10-14 09:34

    洪青代表:

      《关于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00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扎实,已形成涵盖算力、算法、应用、终端等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条,但也仍然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应用场景有待挖掘、高端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政策扶持。2023年,出台《厦门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强化算力供给、布局重点创新平台、创新场景应用等方面推出19条措施,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2025年,根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出台《厦门市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项目实施办法》,全面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场景、人才等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产业壮大、生态集聚。

      (二)加大人才培养。人才政策方面,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将世界500强企业技术人才、科研创新专家纳入市级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范围,自2019年以来共新增认定高层次人才6511人。出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政策,对人工智能工程师给予最高80万元奖励。开展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试点工作,评选出188名人工智能专业工程师。学科建设方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20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形成规模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厦门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招录和教学培养全日制硕博研究生近400人。产教融合方面,支持集美大学、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工学院等在厦院校与罗普特、华为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推动课程共研、师资共享、人才共育。

      (三)推动场景对接。建立人工智能能力库和场景需求库,已梳理人工智能能力93项,发布2批次共284个场景需求清单。进一步印发实施《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方案》,围绕制造业、供应链、医疗健康等六大领域精准组织供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举办场景创新大赛。今年7月以来,已举办医疗、光电、卫浴领域对接会3场,吸引近300人参与。同时,积极开展“政务+AI”应用,在政务云环境建立了专门的信创智能算力专区,部署上线DeepSeek-R1 671B满血版本和人工智能通用支撑平台,为各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智能算力底座和开发服务支撑,助力打造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四)夯实基础支撑。一是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2万个,实现重点场所全覆盖,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速低延迟网络环境。二是统筹算力设施布局,全市已建数据中心机柜数近1.3万个;鲲鹏超算中心累计提供超9200万核时服务。建设市智算调度服务平台,推动市级公共智算资源一网统管,今年以来,全市公共智算资源新增538P,公共智算总规模达2038P。

      (五)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围绕数据汇聚共享和流通交易等环节,建设厦门市政务信息共享协同平台、厦门公共数据融合开发平台、厦门数据交易平台、厦门数据资产登记平台,赋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公共数据“应汇尽汇”和开发利用,已累计汇聚公共数据147.3亿条,累计开放5084个资源目录,数据总量51亿条。先行先试推动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加强高质量数据集供给,推动快商通多模态人工智能数据集、汽车行业数据集等5个数据集获评福建省首批人工智能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六)强化金融保障。一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前,市产业投资基金已参股可投人工智能领域基金10余只,参股基金规模超300亿元,通过“以投带招”推动落地40余个人工智能项目,投资金额超24亿元。二是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按规定纳入技术创新基金保障范围,提供研发投入贴息融资,已支持渊亭、美图等一批人工智能企业。

      (七)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建设福建省(厦门)人工智能产业园,规划总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上百家。组织编制并持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图谱,推动全产业链企业挂链及数据导入。以产业图谱为指引,充分利用模型数据工具,聚焦强链补链,加强精准研判,扎实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推动爱化身、中科原动力等优质项目落地。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虽然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一是高端芯片、模型框架等底层环节缺失,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二是整机和终端龙头企业缺失,产业规模偏小;三是应用场景较为分散,不足以支撑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四是高端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各单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组织编制厦门市“十五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厦门基础和优势,找准主攻方向,从基础设施、中试平台、应用场景、载体支撑等方面系统谋划推进路径,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二是落实政策扶持。落实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加强算力券、模型券等政策宣传推广,促进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壮大。聚焦通用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设计等关键和前沿领域持续做好政策更新和储备,精准引导产业发展。

      三是抓好项目攻坚。持续更新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图谱,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园零租孵化器建设,升级产业链创新基金、新设并购基金,形成“产业图谱+产业园+基金”联动的招商支撑体系,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项目落地。

      四是抓好场景落地。滚动更新人工智能能力库和场景需求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方案,聚焦制造业、医疗健康、海洋经济、供应链等重点领域持续组织行业对接交流活动,支持典型应用场景复制推广。推动各政务部门基于统一的数智底座,积极开展“政务+AI”场景谋划与创新实践,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高地。

      五是抓好公共支撑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扩大公共算力规模,用好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提供算力撮合交易、算力券申报、高质量数据集等公共服务。人才培育方面,加快组建厦门市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进一步对接引进浦江实验室等顶尖创新资源,带动本地人才培养。活动平台方面,办好中国人工智能大赛等赛事活动,搭建竞技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四链融合”。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翁晓岚

      联 系 人:庄晶芸

      联系电话:0592—2896586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10月11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