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03-02-00-2025-136
- 备注/文号:厦工信提函〔2025〕64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24
答复类别:B类
倪斌鹭委员:
《关于厦门建立动力锂电池高效回收体系的建议》(第20251150号)收悉。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至2025年6月,我市新能源汽车26.6万辆,预计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5万吨。该提案从研究动力蓄电池回收发展和厦门开展回收的比较优势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国内动力蓄电池回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对策,对我市下一步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制定实施方案。2019年,我市制定出台《厦门市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机制、构建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布局动力蓄电池回收网络、探索先进技术创新与应用”等5项主要任务。
(二)推动回收工作。一是设立回收网点。组织我市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https://www.evmam-tbrat.com/)上备案回收服务网点,培育有厦门华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盛德东南(福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规范回收网点,基本满足厦门市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需求;指导培育厦门钨业成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再生利用企业。二是规范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加强电动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企业的环境监管,督促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回收企业履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防范无序丢弃或违规拆解造成环境污染。
(三)强化技术赋能。引导和鼓励厦门钨业开展废旧锂离子电池(含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和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研究,取得三元锂电、磷酸铁锂、锰酸锂电的快速评估、回收技术、梯次利用电池快速重组技术以及三元及铁锂电池短流程再生技术等相关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关键性技术成果,建立梯次利用研究中试线。厦门钨业、厦门理工学院联合研发绿色低碳的电池拆解回收与正极材料绿色低碳修复技术,为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获得2024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与应用”赛道三等奖。
(四)参与标准制定。指导市新能源蓄电池综合回收与利用产业协会、厦门钨业等有关单位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参与制修订锂离子电池回收综合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队标准16项,推动我市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五)探索应用场景。依托厦门钨业利用自主研发的梯次利用技术,结合厦门乾芯能源科技MPPT高效太阳能控制技术及BMS电池一致性均衡管理技术,实现退役动力蓄电池在太阳能智慧路灯的梯次利用,在厦钨新能源海沧海景工业园、厦门势拓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实现应用约700盏太阳能智慧路灯,促进实现低能耗,低碳排的新型工业园区。盛德东南在厦门市打造全国首个新能源电动汽车生态园,建设汽车动力蓄电池大数据中心、技术研究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动力蓄电池性能及安全评估、电池回收残值评估,实现对动力蓄电池使用环节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管理。
(六)纳入“无废城市”建设。将“探索加强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纳入厦门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区域中心站建设,构建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及多个储存型网点,形成厦门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目标。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
(七)加强培训宣传。举办“新能源蓄电池应用及回收利用规范培训会”、“新能源车辆拆卸蓄电池箱及分解安全规范”等培训,协办“厦门能源金属与循环经济大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积极宣传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创新动态等,为有关企业提供行业资讯、政策信息、市场动态等服务。
三、今后措施计划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不仅关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是实现产业链闭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要求。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出台政策措施。通过建立工作机制、推动标准建设、建设回收服务网点、骨干企业、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大宣传教育等措施,遴选培育一批水平高、行业带动作用显著的标杆企业,助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落实环境监管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回收企业的环境监管。
(三)协同推动政策落实。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及时提出完善退役动力蓄电池、再生材料等进口标准和政策。
领导署名:翁晓岚
联 系 人:朱宇鹏
联系电话:15395926345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