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3-02-00-2025-127
    • 备注/文号:厦工信提函〔2025〕56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21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1031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5-07-21 17:11

      答复类别:B类

    刘维委员:

      《关于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建议》(第20251031号)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市科技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佼佼者,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解决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难题,“补短板”“填空白”“锻长板”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我市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紧密结合,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提案针对专精特新的产业引育、企业和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收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研究,并梳理了相关工作,提出今后推动计划。

      二、措施与成效

      (一)高水平做好产业招引培育

      1.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市加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总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全市总部性质企业共196家,实现营业收入2万亿元,提供了约41万个就业岗位,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出台实施《厦门市促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支持企业总部用地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着力吸引优质总部企业落户,推动抖音集团、美团、京东、华西集团等一批高能级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形成带动效应。

      2.实施产业项目攻坚行动。2025年1月起,我市强力推进产业项目攻坚行动,系统编制产业图谱,吸引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落地;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湖里新质智造产业园等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和提质增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引导片区均衡配置产业、生活、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品质发展空间。

      3.打造特色产业发展载体。2024年8月,出台《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高标准打造轻工视讯、电力电器、时尚消费品等8个特色产业园区,统筹推进园区建设、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企业服务、生态培育等,引导相关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入园进区,降低园区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二)高质量做好梯度培育工作

      1.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工信部2022年出台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且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可直接申请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46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各梯次培育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累计推动2095家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1729家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3家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强化企业创新发展。一是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以及研发费用补助等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以“税收减法、财政加法”强力支持企业持续开展研发,实现创新发展新动能乘数效应。企业研发投入连年加大,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不断提高,企业创新主体日益加强。二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联合实验室,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对在建和未达到相关认定标准的研发机构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共建联合实验室按照新增研发设备(含软件)非财政资金投入的10%给予补助,最高1000万元。三是发布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清单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攻关需求清单,组织产学研供需对接,开展订单式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

      3.推动企业“智转数改”。一是出台《厦门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从鼓励使用新型基础设施、支持“上云上平台”等10个方面加大财政支持。二是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截至目前,942家中小企业参与试点征集,566家企业立项签约启动改造,302家达到预验收条件。三是持续推进“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行动,组建102人数字专员队伍,对684家规上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诊断工作;引进工信部电子五所等优秀服务商,为全市156家制造业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服务,推动改造项目超120个。四是遴选了友达光电等14家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链主”,推出242项“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及产品,推动64家“链主”上下游关联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三)高品质开展企业服务赋能

      1.聚焦产业引才育才留才。一是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才,我局会同有关部门推出18项人才政策,涵盖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部分人才政策资金兑现实现“免申即享”,资金由“跨年拨付”优化为“当年度兑现”,进一步提升人才获得感。二是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企业创新平台,加快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向先进制造业集聚,推动成为吸引和集聚产业人才的“强磁场”。三是紧紧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梳理形成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清单,服务企业按图索骥,加快构建“以优势产业吸引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提升优势产业”良好格局。2024年全市产业人才数量实现翻番,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八成以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占比达到一半以上。四是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引才育才聚才,将17名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69名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核心技术高管分别纳入厦门市B类、C类高层次人才认定范畴。

      2.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培育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坚持面向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优势突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知识产权强企。2022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示范优势企业和省优势企业136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91家,占比67%。二是组织两批152家国家优势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加ISO56005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三是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2022年以来,我市4040件产品完成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其中100件产品被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品备案数量和认定数量均排全省首位。四是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遴选8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其中69家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成果经验。

      3.搭建企业交流平台。一是成立厦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协会,搭建专精特新企业和政府、专业机构之间的服务桥梁。围绕政策宣贯赋能、梯度体系培育咨询和辅导、要素资源配置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全力支撑我市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二是举办首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会和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厦门站),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与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供需对接、项目对接、融资对接,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融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出台政策支持我市行业协会结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订单采购、技术研发、贷款融资、人才引进等需求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对参会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数量达到100家以上规模的,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4.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出台《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构建“3+3+4+10”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市区中小中心、基地平台、商协会等3支服务队伍,贯通国家、省市、区3级企业服务平台,建立基础信息库、企业数据库、服务机构库,产品案例库4个数据库,遴选目标200家优质服务机构,为我市中小企业财税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数字化服务、技术创新与质量服务、人才与培训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创业服务、法律服务10个领域提供全天候一站式服务。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电子信息、光学视讯等支柱产业,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无人机、船舶卫星通信等未来产业中,发掘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目标300家重点支持的优质中小企业,政策精准滴灌、服务全力保障、辅导全程跟进,争取获评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要素保障招大引强。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同时,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轻工视讯、电力电器、时尚消费品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支持通过“工业上楼”“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利用低效闲置厂房,提升园区发展质效,持续吸引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落地。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联合实验室,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并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协助企业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对接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创新,降低个体企业自主创新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发挥厦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享受专利优先审查政策。引导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提升产品含金量,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用好用足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系列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和精准化服务。

      (五)引才育才赋能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产业人才和团队引育力度,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共进、协调发展。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加快培育技能人才、紧抓青年人才、强化海外引才,积极构建梯次合理的人才矩阵,有力有效保障产业项目攻坚行动。

      (六)部门联动强化政策宣传。利用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直通优势,发动有效期内的国家级高企备案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做好政策服务保障,助力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强化市工信局、科技局联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发动申报工作,积极宣传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宣讲专题培训会,增强两类企业的政策知晓度,让更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领导署名:翁晓岚

      联 系 人:卢  杰

      联系电话:2896792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